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2-08浏览:1

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部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点明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到底问题何在?对策何在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
  
  一
  
  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矛盾,我们只有认清和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新矛盾、新现象,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益。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德育方式简单化。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不从学生需求新知识、新观念的内驱力入手,内容陈旧单一。此外,德育方法陈旧,一味灌输,途径狭窄等等,都极大制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不可否认,当前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三)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过多地以他律代替自律,往往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这种现象与学校德育长期以来“重形式,轻实践”的方式不无关联。
  
  二
  
  针对当前德育的现状,我们需要明晰理念,从容应对。
  (一)回归生活实际的理念。
  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分离出来,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德育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敢于进行道德体验的勇气,培养他们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毅力和高度的自制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实效真正得到提高。
  (三)学生自我教育的理念。
  德育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水准。我们应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格智能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调控,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步成为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的完整的人。
  
  三
  
  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由此,学校德育工作应特别重视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深入挖掘校内外的显性或者是隐性的德育资源,拓宽学生德育实践的渠道,才能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德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系具体情境的。但如果我们各学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德性发展的主体,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话,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很容易步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这样的德育势必是乏味的、无效的。因此,在各学科教学的德育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创造情景,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回归自己失落了的德育主体地位。
  (二)开发校内的德育活动资源。
  校内良好的德育氛围是靠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利用德育的艺术与技巧建设校园文化和人际环境等形成的。德育氛围的营造,不仅要注重学生微观文化群体建设,如班级文化、社团队文化,还要注重宏观文化群体建设。
  1.建设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增强物质环境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
  2.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浓郁的文化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可以将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变成一个德育过程,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让学生参与设计、参与管理、参与活动。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加强少先队建设,在少先队内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主体活动熏陶学生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积极为广大学生提供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广泛场所。
  1.开展系列主题队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
  2.提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机会。小学生人人可以熟记《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但在生活中却未必能达到上述标准。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在平时生活中锻炼培养。让队员管理队员,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有别于老师


本文共计3561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部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