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2-08浏览:1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比较侧重于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情感方面的体验则相对较少。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则恰好与之相反,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情感体验,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能够自我认识、自我悦纳。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信息技术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相互渗透,对于两门学科的融合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52-0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渗透德育教育、英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科的渗透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近年来,中学心理健康这门学科越来越受重视,这门学科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不久,大多数学校只是由其它科老师兼职担任辅导员,普遍缺乏心理学专业的专职心理老师,这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也形成一定的阻碍。单独从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教育这两门新兴学科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较突出,而情感目标较弱,心理健康课程则恰恰相反,与之进行了很好的调和及补充。
  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十六年,期间兼职中学生心理辅导相关工作愈10年,在信息技术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融合前,对其产生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中学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重理论及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历来重视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中也会重视学生到底会不会操作,能不能熟练完成布置的操作等。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既要掌握理论,又要实践操作,难免会让信息技术课程变成单调的学与练,我们都知道,技能与情感相辅相成,投入情感的技能学习会更加高效,没有情感融入的学习却是不完整的学习、容易陷入枯燥与单调、最终丧失学习兴趣,长期处于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机械地重复练习,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都不是一件好事。
  2.一些老师和学生对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我担任心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身边不少老师和学生还存在对心理辅导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学生心理上有波动,老师在沟通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会强制让学生到心理辅导室找心理老师,老师是一番好意,但违背了心理辅导自愿性的原则;而学生对于心理辅导认识的误区多在于认为心理辅导只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而未能全面了解心理辅导的工作范畴。心理辅导分为个人发展咨询、社会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咨询和其它心理咨询,中学心理咨询辅导具体来说,不仅包括个人情绪管理、焦虑排解等一般人理解的心理辅导,还包括学习方法、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等,可以说贯穿到学生从学习、生活、交友、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
  3.心理健康课程的拓展目标在心理课堂上无法很好的实践。
  心理健康的一些性格、职业倾向测试在心理课堂上没有当堂自测的条件,心理课堂上也无法进行个性化的个人发展领域的了解和拓展,比如学生想及时了解自己的生涯规划的一些领域,在课堂上同学老师交流讨论也无法窥视更多,在这个全球互联的信息化时代,现在的中学生眼界已经相当开阔,他们渴望了解世界并与之交流沟通。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的策略分析与探析
  针对这些问题,我本人恰好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就设想:信息技术课程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所侧重的学科目标不正是互补的吗?如果二者的课堂能有机结合,势必对这两门学科带来1 1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比较侧重于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情感方面的体验则相对较少。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则...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