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语境下培育法治信仰的理性思考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2-11浏览:1

依法治国语境下培育法治信仰的理性思考


  摘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实现了从全民守法到法治信仰的升级。法治作为治国之重器,一旦成为全民信仰,必定彰显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力图从弘扬传统法治文化、强化制度设计、提高法治思维、媒体助力宣传等方面积极探寻实践路径,使法治信仰在全体公民心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法治信仰;法治中国;法治精神;法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41-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法治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在法治理念上强调树立全民的法治信仰,实现了从全民守法到法治信仰的升级。“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人们从内心尊崇法律、信仰法治,才能真正铸造起依法治国的精神之基;只有把法治和信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彰显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一、法治信仰的基本涵义
  信仰是一种信念和精神的升华,是推动人类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有信仰才会有方向,有信仰才会有力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首先表现为一种他律和制度上的外在约束,实际上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对法治的认同,在他律的基础上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自律和内心的约束。要使法治能真正内化于心,就必须把它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从约束转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法治信仰更多的是一种对法治的态度、信念、精神和境界,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的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简而言之,法治信仰的精神实质就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它是法治的灵魂,涉及法治的根本性质,涉及法治建设走什么道路、把握什么原则、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等基本问题。
  二、法治信仰是构建法治中国的精神维度
  信仰法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法治信仰,法治中国就没有灵魂。法治信仰是法治国家的精神支撑,法治成为全体国民的信仰更给力法治中国建设。
  (一)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
  成熟的法治社会须具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因素,物质层面的制度建设和技术层面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固然重要,但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意识与观念的确立,更为关键和重要。因此,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制度方面的突破,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上下功夫,筑起依法治国的大厦,还要从精神层面进一步提高全民守法的文化自觉、培育全民的法治信仰,以筑牢社会主义法治的根基。只有当法治成为全民共同的信仰,“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才能大行其道,“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才能彻底杜绝,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才能蔚然成风。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法治信仰是法治精神的最高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全面升华,二者存在于共同的文化语境下,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中国建设既要从道德层面着力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价值诉求,同时又要在核心价值观中找到其蕴含的精髓部分,其精髓就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如果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松弛、法治不彰时,竞争就没有规则,社会就会变得无序,核心价值观就难以确立,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法治作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并要求全社会将法治转化为规则和信仰。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改革的重点问题,虽然社会主义法治在不断建设和完善当中,但是全社会积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形势,必须以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来化解矛盾纠纷;必须依据法治、树立全民法治信仰来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如不这样,改革将如何深入推进,社会又如何凝聚共识?遵守法律不仅需要治理者倡导示范,更需要全民给力,把法律自觉上升为内心的信仰,并践行维护,汇聚成整个社会推进改革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培育法治信仰的着力点
  法治信仰的养成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积极探寻培育途径,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信仰必定会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一)汲取传统法治文化精髓,增强法治道德底蕴
  只有吸收传统法治文化精髓,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持续发力,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信仰。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但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法治文化的积淀,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增强法治道德底蕴,这对于法治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挖掘传统法治文化的“民本”思想,提炼其所包含的民主精神和现代法治意蕴,不断培育公民的法治主体意识;弘扬传统法治文化“和合”的价值取向,把它导入法治精神中,培养公民法治思维的和谐性、包容性和统一性;吸取传统法治文化“德礼融于法”的思想,培养公民将遵法守法当成道德、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要剔除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糟粕。反对将传统法治文化中的“尊尊”、“亲亲”等思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做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一视同仁不论亲疏远近、地位高低、贫富;反对传统法治文化中“权大于法”思想,剔除“权力至上”的不良影响,使党和政府的行为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使得领导干部在培育法治信仰中发挥表率作用;反对传统法治文化中司法不公和“重狱轻讼”的专制主义,让群众真正相信法律的执法原则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量刑有据,进而真正对法律产生信任和敬畏,从内心深入认可法律的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语境下培育法治信仰的理性思考

  摘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实现了从全民守法到法治信仰的升级。法治作为治国之重器,一旦成为...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