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管个人年终总结(24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门主管个人年终总结篇一
一、公司基本人力状况分析
以截止到20x年12月1日的人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如下:
1、在职人数对比
同比20x年,20x年人数有明显下降,平均值下降22人。
2、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图
①从年龄结构上看,31-40岁人员最多,占比44%;其次为21-30岁人员,占比30%。
②从性别结构上看,男员工占比64%,女员工占比36%。
③从学历结构上看,中专、高中、大专人员较多,合计占比74%。
整体分析,结构符合生产型企业,比较合理。
3、人员流动情况
20x年人员流动情况明显大于20x年,合理的人员流动对员工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一部分用工成本。
20x年新入职员工217人,主要在春节后人员流动较大,3月4月补充新员工较多,符合市场人员流动规律。20x年新入职员工截止到年末,在职人员77人。
20x年离职人数共计225人,离职人数较多的月份基本在春节后及国庆节后,对离职情况分析如下:
1)入职5日内离职:入职5日内离职人数60人,占比27%,基本原因为不适应车间工作环境,今后会建议人力资源部在面试时更全面细致的介绍公司情况,加大筛选力度,增强人岗匹配程度。
2)试用期离职:试用期离职人数65人,占比29%,大部分员工离职原因为不能适应倒班工作制度。
3)正式员工离职:正式员工离职人数100人,占比44%。
4)各部门离职情况:技术部2人,设备部2人,质检部3人,生产部218人,离职人员主要为生产一线员工,关键岗位离职人员较少。
二、日常人事工作完成情况
(一)配合集团微信办公新方式,做好工作对接
流动情况明显大于20x年,合理的人员流动对员工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一部分用工成本。
20x年新入职员工217人,主要在春节后人员流动较大,3月4月补充新员工较多,符合市场人员流动规律。20x年新入职员工截止到年末,在职人员77人。
20x年离职人数共计225人,离职人数较多的月份基本在春节后及国庆节后,对离职情况分析如下:
1)入职5日内离职:入职5日内离职人数60人,占比27%,基本原因为不适应车间工作环境,今后会建议人力资源部在面试时更全面细致的介绍公司情况,加大筛选力度,增强人岗匹配程度。
2)试用期离职:试用期离职人数65人,占比29%,大部分员工离职原因为不能适应倒班工作制度。
3)正式员工离职:正式员工离职人数100人,占比44%。
4)各部门离职情况:技术部2人,设备部2人,质检部3人,生产部218人,离职人员主要为生产一线员工,关键岗位离职人员较少。
二、日常人事工作完成情况
(一)配合集团微信办公新方式,做好工作对接
本年度集团人力资源部多次进行了人事调整,同时随着锦州市合同及保险相关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及完善,各项日常工作的工作量大幅上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集团人力资源部针对保险、合同、薪酬分别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各项工作在微信工作群中及时通知,现代化的办公方式对于工作的及时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各公司的执行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公司与集团人力资源部各工作人员关系良好,各项报表报送准确无误,日常工作对接顺畅。
(二)做好人事基础工作,周到细致的为员工服务
人事工作琐碎繁杂,本年度在各部门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完成。①完成了217名新员工入职手续的办理,并进行了岗前培训,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②完成了140名新员工的合同签订及56名在职员工的合同续签,有效的避免了用工风险;③完成了87名新员工的转正工作,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④完成了132名新员工的考勤卡申请及发放,保障了员工日常打卡的顺利进行;⑤定期抽查刷卡数据,抽查到未刷卡88人次,员工未刷卡情况逐月减少,刷卡意识有了明显提高;⑥完成在职员工保险缴费基数的调整,保障了员工基本利益;⑦完成了225名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并为97人办理了解除保险相关手续,帮助员工顺利的进行了社保手续的转移;⑧完成了节日福利、生日福利的申请及发放,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⑨完成了329名在职员工的体检工作及体检报告的发放,切实做好员工关怀;⑩完成了人员信息表的实时更新及各项台账的登记,准确及时的为公司提供了数据。
(三)按期完成薪酬发放,保障员工基本利益
本文共计13312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部门主管个人年终总结(24篇)
本文2024-01-31 17:03:56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12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