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工伤协议书范本 车祸事故协议书范本(二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车祸工伤协议书范本一
地址:
法定代表人(经营者):
用工单位:
乙方:身份证号码:
乙方于xxx年xxx月xxx日10:57左右,在xxxx有限公司外派从事销售工作时,乘坐的车辆在g65出城方向发生车祸,导致其左手、头部、鼻部受伤,经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治疗。
xxx年3月21日经重庆大渡口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初次)鉴定,鉴定结论为:九级伤残,无生活自理障碍。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上次性处理达成如下赔偿协议:
一、xx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部份如下:
(一)一次性伤残补助金:9*3370=30330.00元
(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4*5616=22464元
(三)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7*8=56元
(四)伤残鉴定费:400元
二、实际用人单位支付部份如下:
(一)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9*5616=50544元
(二)停工留薪期工资:3*3500=10500元
(三)就医交通费:350元
(四)生活津贴:3600元
以上待遇重庆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部份待基金下账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乙方xxx元,应由乙方支付的xxx元,签订协议之日甲方一次性支付给乙方,乙方应当向甲方出具收款证明,具体以收款证明为准。
三、甲乙双方同意,乙方与甲方的劳动关系自xxxx年xx月xx日解除。
四、乙方自愿放弃基于双方劳动关系及解除所产生的各项权利(含所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仲裁、诉讼)。
五、双方签订本协议后,乙方在实际收到本协议相应赔偿款后,乙方同意放弃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甲方及其他相关方以仲裁或诉讼方式主张民事赔偿或其他补充赔偿的权利,乙方承诺不再追究甲方以及相关方相应人员的任何法律责任。
六、本协议是在甲、乙双方都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非常熟悉的基础上签订的,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双方愿意自觉遵守。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调解机构一份。自三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
甲方签章:(盖章)乙方(签字按印):
甲方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有关车祸工伤协议书范本二
尊敬的院领导:
您好!
来到医院已经五年多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可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的工作与学习,使我对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曾经医院的人性化管理,也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曾觉得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工作与学习,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因为在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并给予关怀之情。说是同事,更似战友。一同进退,风雨同舟。一直以来都认为在这里工作,是我自出校门所获得的一个机遇和挑战。得到这份职业也曾让我感到很幸运,而如今却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护理工作的乏味与机械性,以及护理人员地位的极度低下,总让自己彷徨。可是,每次都会因为患者的康复,以及曾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而一次次抚平了那波澜的心。
这次出车祸以来,同事们对我的关心与理解,都曾使我觉得,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里,是多么荣幸与自豪的一件事情。也一直深表愧疚,在受伤的日子里不能与我亲爱的“战友”们同进退。因为种种原因,拖着伤后未愈的身体,从新回到我曾热爱的工作岗位。三个月的忙碌,让我的身体不能负荷。奔走在市各大医院成为我每天要做的事情。误诊后没能得到对症的治疗,成为加重伤势的最主要原因。这是我不愿接受,却是事实存在的事情。在向医院申请28天的病假之后,当系统化与针对性的治疗初有成效的时候,医院取消了我的病假申请。由此我开始了思索,在健康与工作之间,我该如何抉择?权衡利弊,我的答案是健康。我想,任何一个人,站在这样的立场,都会做出和我同样的决定。健康就好比“1”,其他的就好比1后面无数的“0”。可是,如果开头的“1”没有了。那么,再多的“0”,也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为此,我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选择离开。离开医院,离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在此,郑重的向院领导提出书面的辞职申请。敬献上辞呈一周之内,我将离开医院,继续接受系统化的治疗。请相信,这样的抉择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请领导给予批准。
申请人:
年 月 日.
欢迎登陆辞职报告范文网查看更多
车祸工伤协议书范本 车祸事故协议书范本(二篇)
本文2024-02-01 11:33:17发表“合同模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133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