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2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
本文共计11091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五篇)
本文2024-01-31 08:27:41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1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