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的教学课件小学
形声字的教学课件小学1
教学目的:
一、懂得形声字的造物点,提高认字、用字的能力。
二、学习掌握形声字的形、声结合方左。
教学重点:
1.了解形声字构造特点对掌握汉字的意义。
2.形声结合方式。
课时:1课时。
教法:讲练结合
教具:幻灯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定认导入:
在汉字的大家族中有这样一类汉字,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就是形声字(板书)
二、举例讲解:
1.“桐”:“木”(形旁)“同”(声旁)表示“桐”的意义与树木有关。
“同”表示读音。
我们把表示字意的部分叫形旁(也可以叫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们 湖郊 苹 态 围
2.形声字组合简便,造字能力强。用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同一类事物的字。如:用“木”做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棵、桨”等与树木有关的字。
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意不同的字。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岗。”等读“gāng”的字。懂得这一规律能帮助我们推测表声字的读音和意义。
3.做练习二
根据下列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测它们的读音,然后按这个音的音序去查字典,看推测得对不对。
铬 氖 梗 撑 酬
4.小结:形声字的声旁一般可以推测其读音,但是,由于古今读音有变化,因此,不能完全依据声旁来读。所谓“不识字,读半边”是靠不住的。(撑,棵)平时学习要注意/strong>
1.“桐”:“木”(形旁)“同”(声旁)表示“桐”的意义与树木有关。
“同”表示读音。
我们把表示字意的部分叫形旁(也可以叫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们 湖郊 苹 态 围
2.形声字组合简便,造字能力强。用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同一类事物的字。如:用“木”做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棵、桨”等与树木有关的字。
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意不同的字。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岗。”等读“gāng”的字。懂得这一规律能帮助我们推测表声字的读音和意义。
3.做练习二
根据下列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测它们的读音,然后按这个音的音序去查字典,看推测得对不对。
铬 氖 梗 撑 酬
4.小结:形声字的声旁一般可以推测其读音,但是,由于古今读音有变化,因此,不能完全依据声旁来读。所谓“不识字,读半边”是靠不住的。(撑,棵)平时学习要注意,还要勤查字典。
5.归纳形声字六种结构形式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硝
右形左声:攻、功、颈、削、瓢、故、鹉、雌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晨。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忿、膏、凳。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
内形外声:闷、问、闻。
6.卡片归类练习。(以上内容)
三、作业:练习一、三、四。
形声字的教学课件小学2
教学目标:
1、学会“包、饱、泡、吐”四个生字,认识“苞、咧”两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看电视,最喜欢看哪个频道?你知道少儿频道有哪些节目吗?
生:动画乐翻天、宝贝一家亲、智慧树……
师:这节课,咱们也来走进少儿频道,痛痛快快地过把瘾怎么样?
二、预设目标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贴知识树)看,智慧树来到了我们的教室。看一下,在本次智慧树栏目中,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生:识字8。
师:这一课主要包括——
生:4个生字,5个词语和一首儿歌。
师:看一下课本,想一想学习这一课我们能完成哪些任务?
生:会读词语,明白词语的意思,能写好生字,能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师: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接下来可就要看你们的表现了!
三、识字解词
1、认读形声字。
师:现在,让我们赶紧乘上“快乐大巴”,去感受一下“宝贝一家亲”的快乐!出示“包”字卡片,看一下,这是谁?
生:书包的包。
师:“包”妈妈的孩子可多了,出示“苞”,你认识它吗?快来给它交个朋友!
生:花苞。
师:再来认识一位!出示“饱”,生读后,它可以和谁交朋友?
生:吃饱、饱满、饱饱的……
师:还有几位,出示“炮”“泡”,认读并分别给它们组个词。
2、理解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有请“包”妈妈领着她的孩子们闪亮登场!(挂词语卡片“书包”)能不能说句话?
生:我有一个漂亮的书包;妈妈送我一个书包……
师:(挂“饱满”卡片)读一读!明白它的意思吗?<
本文共计512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形声字的教学课件小学
本文2024-01-31 09:56:33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1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