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1-31浏览:2

《木兰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


本文共计474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木兰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