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一等奖教案(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雎不辱使命一等奖教案篇一
- 挑山工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体育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律动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1、教师:准备录音机;制作多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涌涌现出来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军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题目)
(2)师:本文选自《战国ow"> 律动教学设计 推荐度: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1、教师:准备录音机;制作多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涌涌现出来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军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题目)
(2)师:本文选自《战国策》,请看大屏幕。
作品和背景简介作品:出示ppt课件2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有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师:请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出示ppt课件3
⑴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⑶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
生:学生自读课文。
请看屏幕,那位同学读一读生字?出示ppt课件4
生a:正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缟素 休祲 色挠
师:表扬a读得好或指出a读错的字,要求其他同学注意。
师:下面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生:认真听读,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学习,翻译字句: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并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组内析疑问难。
(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出示ppt课件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师:出示一词多义提问(出示ppt课件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仅仅
师:出示重点句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
本文共计19842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一等奖教案(20篇)
本文2024-01-31 11:24:03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2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