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家文化”家庭故事大赛征文启事
2015年“家和万事兴—上海市民家族家庭故事大赛”已于4月初启动,向社会征集有关“家”的原创故事。
欢迎大家以文字、摄影、图画等形式,分享“让我自豪的家史”“那些难忘的家事”“代代传承的家风”“铭刻在心的家训”“终身受益的家教”“可敬可爱的家人”等家族、家庭故事。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的市民,以及故乡在申城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均可参加。本次大赛旨在通过收集、编写、讲演有关“家”的故事,挖掘和发现优秀家族、家庭故事,传承和发扬“好家风、好家训”。投稿截止期7月31日。大赛将甄选出10个有关家的故事参与《可凡倾听》节目录制,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十日谈”栏目刊登,50篇优秀稿件出版成书,100个家庭故事在主流报刊、新媒体、网络平台选登推广。参赛故事还将有机会收入编剧素材库,由专家编创成戏剧节目等。参赛详情请登录上海市民文化节官网(smwhj.wgj.sh.gov.cn)查询并报名,或关注“夜光杯”微信公众号。
家文化作文:
家是什么?家是一扇门吗?也许是!关上门,有杯热茶,有声问候,有声责怨,有声俏骂,有声唠叨,有声愠怒,有一分似水的柔情,有一分宽阔的粗犷,有一份脉脉的恬淡,有一份恣意的嬉戏……推开门,有分顾盼,有分眷恋,有分叮咛,有分牵肠,有分守望,有分期待……
在人生这条长河之中,有太多的话题,有数不清的故事,也有感动和激动的时候,但是往往在家这个话题上,那些故事包含着感动和激动涌现出来,面对前方未知的领域,或许家是一盏温暖的灯,指引着我们走下去,也或许家是一件毛衣,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冷和悲观,它能使你的心渐渐温暖起来,使你自信起来,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个家或许太过渺小,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家就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亲人的问候,就算再多的物质也比不上精神的力量!
家是什么?家是一扇门吗?未必吧!关上门,有分彬彬有礼的客套,有分躬躬谦谦的陌生;有分趾高气扬的嚣张,有分唯唯诺诺的仓惶……推开门,有分心旷神怡的舒爽,有分如释负重的清凉……
在今天这个竞争意识强烈的社会,工作,学习越来越忙,似乎忘了还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机械似的起床,吃早饭,出门。晚上深夜劳累而归,在精神上我是!关上门,有杯热茶,有声问候,有声责怨,有声俏骂,有声唠叨,有声愠怒,有一分似水的柔情,有一分宽阔的粗犷,有一份脉脉的恬淡,有一份恣意的嬉戏……推开门,有分顾盼,有分眷恋,有分叮咛,有分牵肠,有分守望,有分期待……
在人生这条长河之中,有太多的话题,有数不清的故事,也有感动和激动的时候,但是往往在家这个话题上,那些故事包含着感动和激动涌现出来,面对前方未知的领域,或许家是一盏温暖的灯,指引着我们走下去,也或许家是一件毛衣,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冷和悲观,它能使你的心渐渐温暖起来,使你自信起来,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个家或许太过渺小,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家就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亲人的问候,就算再多的物质也比不上精神的力量!
家是什么?家是一扇门吗?未必吧!关上门,有分彬彬有礼的客套,有分躬躬谦谦的陌生;有分趾高气扬的嚣张,有分唯唯诺诺的仓惶……推开门,有分心旷神怡的舒爽,有分如释负重的清凉……
在今天这个竞争意识强烈的社会,工作,学习越来越忙,似乎忘了还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机械似的起床,吃早饭,出门。晚上深夜劳累而归,在精神上我们就已经失去了太多,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家不已经仅仅是一个归宿的地方,还是我们心灵的住所,我曾经听见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有的家停泊肉体的,有的家栖息灵魂的,要寻找一个人就要找这个人心灵的家。”开始我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道理,但是渐渐的我知道,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家不是唯一的依靠,可是家却是我们永久的归宿,没有家的人是极可悲的,就像周国平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家。
家是什么?家是拥挤中的甜蜜狭窄中的温暖,家不是宽敞中的正襟敞亮中的冰凉;家是贫穷中患难与共,家不是腾达后的财产公正;家是快乐繁衍的草原,家不是恣意寻欢的温床;家是释怀的跑马场,家不是忧伤的密码箱;家可以是两心相依的天涯别离,家不是形同陌路的唇齿相依……
我欣赏过泰戈尔笔下的家,也欣赏过金巴先生笔下悲惨的家,也曾看过毕淑敏眼里的家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虽然还不懂得什么是家,但是我知道,对于一个人来是说家是无比重要的,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家是唯一值得永久依靠的地方,所以我要说,家是心灵的归宿,是亲人的团聚,是永久的依靠,家是爱,爱的乐园。家是情,情的天地。家可以让亲情长到地老天荒!
我要高声赞美家,家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温暖的地方,我不许任何人来污蔑这个家,因为家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2015上海“家文化”家庭故事大赛征文启事
本文2024-01-31 20:37:28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24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