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阅读题及答案(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寓言故事阅读题及答案篇一
2.寓言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的动植物。
3.《蚊子和狮子》选自《》;《塞翁失马》选自《》。
4.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墙坏:
(2)智子疑邻:
(3)暮而果大亡其财:
(4)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5)马无故亡而入胡:
(6)人皆吊之:
(7)此何遽不为福乎:
(8)其子好骑:
(9)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这么”指代的是。
(2)文中两次描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概。
b.两次描写作用不同,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和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c.两次描写作用相同,表现蚊子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态。
(3)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纸上谈兵b.自食其果
c.夜郎自大d.骄兵必败
1.寓言
2.拟人化
3.伊索寓言淮南子·人间训
4.(1)雨:下雨
(2)智:以……为聪明
(3)暮:傍晚亡:丢失
(4)筑:修补
(5)亡:逃跑
(6)吊:安慰
(7)何遽:怎么就
(8)好:喜欢
(1)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这么”指代的是。
(2)文中两次描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概。
b.两次描写作用不同,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和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c.两次描写作用相同,表现蚊子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态。
(3)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纸上谈兵b.自食其果
c.夜郎自大d.骄兵必败
1.寓言
2.拟人化
3.伊索寓言淮南子·人间训
4.(1)雨:下雨
(2)智:以……为聪明
(3)暮:傍晚亡:丢失
(4)筑:修补
(5)亡:逃跑
(6)吊:安慰
(7)何遽:怎么就
(8)好:喜欢
(9)将:带领
5.(1)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用爪子抓,用牙齿咬(2)b(3)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4)d
寓言故事阅读题及答案篇二
1、“亡羊补牢”的“亡”的意思是________,“牢”的.意思是________。
2、《亡羊补牢》讲了一个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狼叼走了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____。第二天,狼又叼走一只羊,养羊人________了,赶快_______________。从此,他的羊再也没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_____________,认真改正,就__________。
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________走。他的______越好,________的本领越大,________带得越多,______得越远,就越___________楚国。
4、我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你太________了,你选错了________,如果不听别人劝告,及时改正,无论再怎么努力,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寓言故事阅读题及答案篇三
1.《伊索寓言》是一部___________。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_______________人,善于讲___________。现存的《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1、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_____________,少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_________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_________,狮子的威猛,山羊的___________,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伊索寓言》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包含哪些
本文共计694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寓言故事阅读题及答案(6篇)
本文2024-01-31 12:14:35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2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