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诗歌是语言形式的总概念,蕴涵着以情感为核心的载体,时而隐现着某种情感的符号,凸凹着不是单一依靠复现某一事物而能引起情绪的反映,而是倚赖组织词语的联想,使其结构贴合这种情感的伸缩,从而不断地孕育着情感、心灵、有机体、生命力和动态形式的情绪变化。而诗人正是凭借这种信息的酝酿,以心理方式编织各种情节结构来超越一段客观历史,具有与生命结构的相似性,其内在的艺术核心始终交叉着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犹如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心灵之间就具备超越历史长河的同一深层结构,诉说着与远古人沟通的神话。而单纯地从诗的语言中来说,又是一种上下交叉、互相矛盾的思想表述,不象科学语言在于“参证”的思想蕴藏,因此,一纵一横,一经一纬的诗歌理论,其相互作用的意义和影响是协调的焦点,感悟到诗歌的本质是矛盾的调和,首先必须要理解作品的这种辨证构成,并且从作品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寻求答案,表现在内容中的新式和其中的内容折射,如果这样的渗透,感悟诗歌的本质不属于任何成分,而是取决于某一首诗的结构,也就是那一套相互关系的想象与质料等各种因素构成的产物,那么,我们在分析某一首诗歌的美学特征,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而陷入与艺术家一样,体验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使欣赏的巨大阻力化成美的感受,而柔和地适应我们内心融融的鉴赏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以联想、暗示、明晰与概念的结合体,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痒痒地挠动一个个读者心里的缕缕情思,那时正好是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首诗歌的美学特征,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而陷入与艺术家一样,体验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使欣赏的巨大阻力化成美的感受,而柔和地适应我们内心融融的鉴赏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以联想、暗示、明晰与概念的结合体,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痒痒地挠动一个个读者心里的缕缕情思,那时正好是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了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后来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代表诗人有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梁实秋、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方玮德、陈梦家等一批“五四”运动中,率先从传统诗词游离出来的新格律诗派,也称为新月派。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直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纷纷解散。
在这种背景的映照下,诗人徐志摩1928年秋在故地重游后, 再次到英国访问,回忆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生活, 旧地重游,以校园景色为描写对象, 勃发着深藏在心底的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在轮船上呵成一行行性灵的文字。全诗画面移动的描述,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真挚、隽永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留恋、惜别、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透过诗的背后所折射出对爱、自由、信仰以及美的追求,一一从“康桥”情结的纠葛中幽幽而出,诗中把波浪比作柔波,把柳树在古诗里“柳”与“留”的谐音作用,暗指着惜别的含义,也不管是漂浮天上的虹还是沉淀着人间的虹,都想“揉”碎在浮藻之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使景物描写的“实”与象征中的“虚”而结合在审美的无限想象中,也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然而,保留在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莫过于那首尾两节两次出现的“一片云彩”了。
假如我们用孩子般的率真而惊奇的眼睛去看世界,难免有些“悖论”的心态,不管是诗人还是平常的成年人,都有意无意地被“道理”、“闻见”的熏染而社会化,因此,对艺术家提出成熟与童心的对立,或者形成双重视角的审美视野,既要有成熟、深刻和理性的眼光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又能把天真、陌生和感性的诗性光辉放射出去,以摆脱平庸的常识眼光——
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闲游着自由,一会儿光辉圣洁,纤尘不染,一会儿像是高蹈尘外的仙女下凡,秀丽飘逸,自在无束的样子恍如回归到人类的情感之初,当作者手下的笔底的文字幻化成“西天的云彩”成为作别时的情态,那视野的氛围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 悄悄”的描写,引发人们的联想到诗人重回母校,就好象是一位洒脱的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又像一阵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的清风,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打扰其情人般酣睡梦乡,带着舒缓的节奏,附丽着轻盈的动作,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和缠绵的情意,致以轻柔静谧的问候,初看起来,轻盈空灵的情调,烘托出一种柔美秀丽的意象,通过诗歌整体结构的渲染,“云彩”被赋予了更多理想与情感化的色彩;再借一步端详,“云彩”呈现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云朵,宛似匿藏着女性典雅的秀丽、心性自由的浪漫以及母性的光辉圣洁,这样的这样,作别的却不是母校的康桥,契合在我们想象里
本文共计308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本文2024-01-31 01:10:56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