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李白的月夜
一
现在的天空,似乎真的很难再看见月亮。
也许是环境的污染,也许是我们心里的雾遮蔽了眼睛。
记得小时候,月亮总是挂在天上的,那么亮,又如宣纸一般的轻盈素雅。风一吹,薄薄的像纱,飘进眼眸。
月夜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时候,白天的焦灼卸下伪装,终于以一副真正的面容示人。我无心窥探夜的隐私,只爱这夜里的深邃与静寂。点点星光,明灭着前世今生的唏嘘与愁思。几千年的月夜里,留下多少传奇。我心怀一份虔诚,在这个感伤的夜里,谛听那些远去的繁华与落寞。
二
我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那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思的是故乡,思的是人生,思的是命运。
关于这首诗,在整个中国都应该是家喻户晓,就连三岁大的孩童也能倒背如流。而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也早已在世界文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我的心里,最伟大的三位文学家是鲁迅,苏轼和李白。鲁迅的伟大,在于把人心世道看了个透,在于他于黑暗中勇敢的用刻薄和尖酸的笔调,极尽辛辣的把中国人做了一遍无情而精细的解剖;苏轼的伟大,是因为他让我觉得只有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乐观之人,他的豁达,造就了一个文坛永不逝去的神话;而我对于李白的喜爱则完全出于一种同道中人的知己之情,我敬仰他身上的那份洒脱和奔放,那份有些痴狂的浪漫。纵览整个历史,我都觉得很难能有一位文学家像李白这样可以将自己的傲慢和超脱肆意挥洒。读诗,若是不读李白,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所以,暂且先让我把鲁迅先生和苏大文豪搁下,留待以后探讨。这篇文章,李白才是主人公。
那就回头,再看一眼那篇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次学习唐诗时所读到的作品,《静夜思》。
这首诗的影响力无须再说,能以如此简单地诗句却在千百年后仍然代代相传,这就是李白。《静夜思》大概是唐诗里最接地气的一首,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背,朗朗上口,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主题,宣泄着中国人内心最普遍,最传统,最柔弱的思乡之情。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要恋家,所以才会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而这首诗,正是在一个月色寂寞的时间点上,向家是鲁迅,苏轼和李白。鲁迅的伟大,在于把人心世道看了个透,在于他于黑暗中勇敢的用刻薄和尖酸的笔调,极尽辛辣的把中国人做了一遍无情而精细的解剖;苏轼的伟大,是因为他让我觉得只有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乐观之人,他的豁达,造就了一个文坛永不逝去的神话;而我对于李白的喜爱则完全出于一种同道中人的知己之情,我敬仰他身上的那份洒脱和奔放,那份有些痴狂的浪漫。纵览整个历史,我都觉得很难能有一位文学家像李白这样可以将自己的傲慢和超脱肆意挥洒。读诗,若是不读李白,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所以,暂且先让我把鲁迅先生和苏大文豪搁下,留待以后探讨。这篇文章,李白才是主人公。
那就回头,再看一眼那篇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次学习唐诗时所读到的作品,《静夜思》。
这首诗的影响力无须再说,能以如此简单地诗句却在千百年后仍然代代相传,这就是李白。《静夜思》大概是唐诗里最接地气的一首,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背,朗朗上口,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主题,宣泄着中国人内心最普遍,最传统,最柔弱的思乡之情。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要恋家,所以才会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而这首诗,正是在一个月色寂寞的时间点上,向世人抛出一个文化命题,家与漂泊。
李白的家乡在四川绵阳,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如果我们再去稍稍追问一下,那么,1971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今苏联哈萨克境内的托克马克。”想到李白日夜思念的家乡,竟然可能不是中国,确实有些小小的伤感。
按照官方记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辞别亲人,离开绵阳,正式闯荡天下,云游四海,这年,他25岁,风华正茂。
李白出蜀不久,便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史料上说,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级之表。”可以猜想,李白正是因为获得这样的评价,从此走上求仙访神的道家之路,也让他的一生充满超逸自然的风采。
道家学说深深影响着李白,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那种浪漫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滋养的。
李白把这种浪漫寄托于大好河山当中,寄托于诗作当中。渐渐地,名气大了,连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读过他的诗,于是,李白顺理成章的得到玄宗的召见,获赐翰林院供职,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可李白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无权参与政事,只不过是玄宗身边一个文案秘书罢了。于是,李白不开心。不开心,放荡的生性就表露出来,喝酒,喝酒,喝的酩酊大醉,喝的化作酒中仙。
这样,那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就产生了。李白在长安酒家抱着黄桂稠酒一醉不醒,宫里来人,请我们的诗仙回宫,有外族使臣向玄宗觐书一封,满朝文武无人通晓其义,唯有李白可做翻译。李白满脸的不情愿,发着牢骚随侍从进了宫。然后,把自己的不满借着酒劲完全的发泄,让万人巴结的杨贵妃替他捧墨,让玄宗宠信的高力士为他脱靴。真可谓是“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不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信,能让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又能让李白敢如此的摆谱,如此的放肆?大胆推测一下,或许真的是一封来自俄罗斯的外邦文字。
李白究竟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得罪玄宗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李白入仕长安的三年后,终于还是黯然离开,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是风光,赚了一个“赐金放还”的荣誉。
三
李白走了,继续自己的远行。这一年的初夏,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相遇发生了。李白结识了杜甫,这年,诗圣33岁,诗仙44岁,比当初写下《静夜思》时大18岁。
李白和杜甫,这对中国诗坛最伟大的挚友,在接下来的一年间,两次分离,三次重逢,上演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既然是伟大的相遇,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文豪在一起的创作。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写在745年的秋天,是李白和杜甫最后一次离别,从此,两人再未谋面。
李白的作品中,直接写给杜甫的诗只有两首,这并不是李白看不起杜甫,而是他性格当中那种
本文共计437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现代文李白的月夜
本文2024-01-31 22:18:25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31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