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以《师说》作为宣言,振聋发聩地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其蕴含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已成为艺术瑰宝流传后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是中国中唐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由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他的政治主张与政策主张影响深远,又被公认为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文学史上他是古文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思想领袖,被冠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另一位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美名。在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儒家为文传统,开创性地倡导“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严厉批判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影响深远。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著作丰富,存世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社会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矛盾,盛唐人勤奋好学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日渐消退。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对中唐仍有影响,其中贵族子弟只重“家法”而轻“师道”,凭借着门第的尊贵,不用刻苦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官位。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轻师”的现象,甚至对于好学者,不是积极鼓励,而是聚在一起嗤笑,这种“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师说》写于贞元十八年,面对时世,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提出“尊师重道”的教学主张。柳宗元曾这样评价他:“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师说》不仅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政论文章,也是一篇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文学价值
韩愈是历史上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素有“百代文宗”的雅号,其散文恢宏大气,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挥洒自如,时而如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时而如涓涓细流,循循善诱。《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立意高远,气乐观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日渐消退。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对中唐仍有影响,其中贵族子弟只重“家法”而轻“师道”,凭借着门第的尊贵,不用刻苦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官位。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轻师”的现象,甚至对于好学者,不是积极鼓励,而是聚在一起嗤笑,这种“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师说》写于贞元十八年,面对时世,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提出“尊师重道”的教学主张。柳宗元曾这样评价他:“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师说》不仅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政论文章,也是一篇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文学价值
韩愈是历史上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素有“百代文宗”的雅号,其散文恢宏大气,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挥洒自如,时而如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时而如涓涓细流,循循善诱。《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美的艺术价值。
1 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首句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强调古之圣贤皆出于从师学习而有所得,即“亲师友,习礼仪”。由圣贤亲师行为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从解惑的角度提出从师的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为师者下定义,确定从师的标准,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作用。
第二段针砭时弊,以一声长叹“嗟乎”起笔,指出当时社会不良的求学风气。接下来运用正反对比从三个方面论证师道之不传的严重社会危害。韩愈先是用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众人作对比:接下来用爱自己的孩子,选择优秀的教师跟随老师学习和自己学习却以从师为耻进行对比;最后以民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向老师学习提高医术、技法和士大夫之族向老师学习,教师地位低则蒙羞,教师官位高则有阿谀奉迎之嫌作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圣人愈学习愈具有圣贤之得,而愚人愈不学习愈愚钝无知。在这一段韩愈还着重强调了传其道解其惑的真正意义,解惑、传道是授业的宗旨,即通过授业的过程,解除学生知识理解、人生态度上的困惑,最终使学生“悟道”“学道”,达到对儒家道统的内化与践行。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抨击不良的社会从师风气,揭示错误的从师态度。
第三段循序渐进举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教育主张。这里韩愈提出了“师弟子平等”的师生观。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不过是比学生年长,先于学生学习和领悟知识,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而已。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通过学习,随着知识含量的增长是有可能超过老师的,甚至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师长指导老师,因此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生关系还可以转化,教师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共同进步。第三段由圣人谦虚从师的事迹,提出道在师在,以有道者为师的主张。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因此由感而发,故作《师说》以阐明自己“尊师重道”教学主张,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2 立意高远,气势雄浑
《师说》作为韩愈的一篇政论文是有感于时世而发,虽篇幅短小仅600百余字却掷地有声,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指士大夫贵族阶层耻师弊端,其深远的立意,雄浑的气势,堪称“千古绝唱”。
《师说》开篇立意高远,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站在历史角度追古抚今,高屋建瓴地概括出师者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间的关系。韩愈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师说》中强调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统思想,即儒道。儒道强调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道德观。做为一个师者,“传道”是其
本文共计345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
本文2024-01-31 01:22:42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