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1-31浏览: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新课程又倡导不惟教科书的理念,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课,课前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随时有可能出现各种让老师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机智,来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突发事件,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利用好了,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色彩,是师生得到“意外”收获;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的时机,而且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付之东流,学生毫无收获。

  二、案例简述

  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 赏析

  1、“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这一突兀起笔,透露出一位政治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讨论后明确:“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喻朝廷,高处的“寒冷”;明写诗人对天上气候的想象,暗抒自己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一个“归”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透露出他对往日朝中为官的留恋。

  3、解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学生1:作者认为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学生2:这里“人间”指“密州”,也是双关,既与“天上”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几时有)》

  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 赏析

  1、“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这一突兀起笔,透露出一位政治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讨论后明确:“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喻朝廷,高处的“寒冷”;明写诗人对天上气候的想象,暗抒自己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一个“归”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透露出他对往日朝中为官的留恋。

  3、解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学生1:作者认为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学生2:这里“人间”指“密州”,也是双关,既与“天上”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学生3:这里所谓“人间”,既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得好,我暗自高兴。)

  学生4:我认为“起舞弄清影”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舞。

  (这个答案太突然,也太离奇,在这之前我是没想到过的。让他说明理由。)

  学生4:前面写作者想到月宫中去,可又怕高处不胜寒,正在犹豫时,想象一下月宫中的生活,他想到了月宫中很冷清,所以觉得人间好。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想到历代文人学者,甚至苏词研究专家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难道——)

  为了冷静地考虑一下,暂不作回答,于是让全班同学展开一场“天上——人间”讨论。全班同学讨论热烈,很快分成两大阵容,认为作者在人间起舞的为甲方,认为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的为乙方,双方轮流派代表发言。以下是双方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甲组:

  (1)前面小序中写“欢饮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的。

  (2)作者一直认为月宫好,当喝醉酒时,在月光下起舞,所以觉得自己好像到了月宫中,然而没人和自己一起跳舞,觉得凄凉,比不上人间。

  乙组:

  (1)只有想象在月宫中起舞,才能知道人间比月宫好。

  (2)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很寂寞,只好玩弄自己的影子,才觉得不如人间好。

  从学生的辩论看,之所以产生分歧,是因为对“起舞弄清影”的感觉完全不同。认为作者在月光下起舞的是把它理解为美好意境,而认为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的是把它理解为孤独冷清的意境。那么历来人们对这两句的意境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下课的铃声终止了这场辩论。)

  三、案例反思

  就本节课来讲,学生提出看法,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

  方案一:学生提出看法,老师不予理睬,长期以往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方案二: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赶紧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不去想,不去问,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方案三:学生提出异议后,老师创设平等交流的氛围,先肯定学生敢“思”敢“疑”的积极态度,再分析学生“问题”的合理部分或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问”“议”,这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真正地去爱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探求出学生的潜在动机、思想奥秘,并能抓住突发事件这一契机,充分挖掘、利用这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本节课虽然最后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学习


本文共计327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