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作文400字(3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麦田作文400字篇一
月亮渐渐升高了,院子外孩子们的嬉笑声,阿姨、奶奶们的聊天声,都已经听不见了。
我叫醒了弟弟,拉上他去麦田。
我们走的是一条有落叶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就很少有人走,夜晚就更加寂静了。
小路两旁种满了品种不一的树,每棵树都长得很高大,葱葱茏茏的。
路上只有我们俩,安静极了。
到了麦田。也不知这片麦田有多少天没打理了,竟长出了一排排杂草;也不知为何在这干燥的天气里,竟闻到了一股湿润的麦香。既然这样,就让我享受一下这麦田月色吧。
麦田上,杂草看上去就像是舞裙一般。拨开层层杂草,望见的便是一只只小蚂蚱。
麦田周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
月光如流水一般,轻轻地泻在麦子上。薄薄的青雾浮在麦田里,那些麦子像是笼着轻纱似的梦。虽是圆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使月光不能更加明亮。
田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就如同钢琴上的那些黑白键一样。
一阵微风吹来,不觉有些寒意,我拉着弟弟,结束了这次麦田之旅。
月光洒在我们脚踏过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麦田作文400字篇二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同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感触的背后,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
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
怎样能够那么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为他恨自我的真皮箱子让别人自卑,甚至藏起来。他尖酸地嘲讽见地泻在麦子上。薄薄的青雾浮在麦田里,那些麦子像是笼着轻纱似的梦。虽是圆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使月光不能更加明亮。
田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就如同钢琴上的那些黑白键一样。
一阵微风吹来,不觉有些寒意,我拉着弟弟,结束了这次麦田之旅。
月光洒在我们脚踏过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麦田作文400字篇二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同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感触的背后,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
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
怎样能够那么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为他恨自我的真皮箱子让别人自卑,甚至藏起来。他尖酸地嘲讽见到的一切,所有东西都看不惯,但又由衷地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难受,为他衰老的历史老师沉闷的生活,为旅馆里为他抬行李的老头潦倒的职业,为他死去的弟弟(这段令我心碎,是真的心碎,我不开玩笑),为他妈妈向店员问了“百万个愚蠢的问题”后为他买了冰鞋而他却被开除,为那个萍水相逢却勒索他的xxx如何像一个普通姑娘一样去商店买东西,甚至为受人宠爱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明白自我的钢琴其实有时候弹得很糟,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难受。他憎恶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
他长得漂亮,小说不止一次强调。家境富裕。敏感而聪明,热爱阅读,作文写得好极了。是击剑队的队长,高尔夫打得能够拍体育短片,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厌恶“混账电影”,为他厌恶的东西拍短片,会让他觉得自我是伪君子。而这一切,居然都不能令他快乐,居然都不能令他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他眼中的傻子、白痴、变态(我同意他的看法,并非偏激),却能自得其乐,这实在有点诡异。
如果你听我的意见,我说他是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不像我们,我们有时自我就不道德,有时自我道德但也能理解别人的不道德,我们是自私的凡人,快乐的大多数,因此我们还喜欢这个世界。
还是那句话,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霍尔顿承认,你务必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
塞林格绝对是把自我融入霍尔顿里面了,要是我写这么个完美的人物,我就绝对是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写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写这
本文共计993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麦田作文400字(35篇)
本文2024-01-31 14:35:23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3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