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关雎》古诗文翻译及艺术特点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1-31浏览:2

初中语文《关雎》古诗文翻译及艺术特点

  关雎

  选自:《诗经·周南》 作者:未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注释

  [1]关关雎(jū)鸠(jīu):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2]洲:水中的陆地。……

  [3]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4]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5]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6]寤寐:日日夜夜。寤(wù):睡醒,寐:睡眠。

  [7]思服:思念。

  [8]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9]芼(mào):挑选。

  [10]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

  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p>

  注释

  [1]关关雎(jū)鸠(jīu):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2]洲:水中的陆地。……

  [3]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4]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5]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6]寤寐:日日夜夜。寤(wù):睡醒,寐:睡眠。

  [7]思服:思念。

  [8]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9]芼(mào):挑选。

  [10]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

  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


本文共计351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初中语文《关雎》古诗文翻译及艺术特点

  关雎  选自:《诗经·周南》 作者:未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