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俗语(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间谚语俗语篇一
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台灣)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台灣)
(玉米)白露不出頭,拔的'喂了牛,參宿後響,麥剛種上(陜西)
齊(起)白露,種高山,白露過,種溝坡,(種麥)(陜西)
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湖南)
白露看花,秋後看稻(江南)
白露雷,不空回(南方)
白露遍地金,處處要留心(北方)
白露身勿露,免得著涼與瀉肚(北方)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北方)
一夜白露一場霜。(江蘇無錫)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江南)
處暑高粱白露谷(西北)
處暑難逢十日陰,白露難逢十日晴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江蘇)
爛了白露,天天走溜路(江南)
白露,白露,四肢不露(北方)
白露,不可攪土(北方)
白露水,寒露風:白露日下雨則寒露日會颱風(台灣)
白露白獼獼,秋分稻秀齊(上海)
麥到芒種秫到秋,黃豆白露往家收(北方)
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地(北京)
白露早,寒露遲,春分的麥子正當時(北方)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河北)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秋風是短節,白露是暖節(陜西)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南京)
白露身勿露,赤膊當豬玀(南京)
白露前後一場風,鄉下人做個空(南京)
白露白露白,白露種花麥;花麥三爿糠,只救熟不救荒(浙江)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山東)
白露防霜凍,秋分麥入土(山西)
秋分無生田,到了白露亂刀鐮(遼寧)
白露秋風夜,一夜冷一夜。(廣西貴縣)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湖南長沙)
涼秋白露前,霜華大如錢(南方)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江浙)
白露有雨霜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山西)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江南)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上海)
白露幹一幹,寒露寬一寬(上海)
白露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上海)
白露有雨會爛冬,白露無雨好年冬(閩南)
民间谚语俗语篇二
1、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2、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3、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4、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5、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6、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8、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9、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10、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1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2、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13、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14、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15、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16、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1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8、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19、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20、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21、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2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23、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24、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25、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26、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27、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28、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29、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30、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31、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32、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33、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34、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35、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36、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37、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38、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39、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40、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4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43、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44、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45、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46、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47、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4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9、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50、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51、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52、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53、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54、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55、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56、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57、失败是成功之母。
58、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59、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60、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61、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6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6
本文共计2561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民间谚语俗语(15篇)
本文2024-02-01 01:02:30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51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