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图(4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图篇一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
在号召学生写下最美的文字献给最敬爱的老师,让每个学生由衷的写下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并在本次活动中去感受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由衷地向老师表示敬意,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劳动。使整个高职院到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院文学社
xx大学所有在校学生
20xx年9月10日教师节
1、条幅签字
张贴条幅、并签名赠写祝福
2、祝福传递
让同学们把在祝福的话语、思念之意、感激之情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纸上,并粘贴于祝福墙上。由文学社或参加活动的学生贴在祝福墙上。
3、征集写关于老师的文章,评选出最美的文字,颁发证书。
4、宣传号召
a、给老师发一封庆祝教师节的电子邮件或写一封表露感激之情的感谢信,并附上一份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
b、号召自己制作贺卡,让每位同学写上深情的问候和祝福的话语,献给每位教师;
c、见到老师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
d、让老师看到祝教师节快乐的话;
e、以全班同学的名议,给老师献上一支鲜花;
f、给教官买一包润喉糖,让教官保护好嗓子。
9月7日,文学社社长团拟定“岁月如歌,感念师恩”主题活动的工作部署。由文学社组织部负责活动所需要的物资;编辑部负责整理、书写及校对相关材料工作。
祝福墙海报一张(文学社组织部安排);
签名条幅(提交院经费审批)
内容格式:岁月如歌,感念师恩,将最美的文字献给最敬爱的老师,老师,您辛苦了!——院文学社宣
电脑及其宣传视频(文学社组织部安排);
登记统计材料(文学社组织部安排);
桌椅安排(2、3个桌子,四个凳子);
彩色卡纸(文学社组织部安排)。
由xx大学高职院文学社组织部对此活动进行书面总结,文学社新闻部写出相关报道并将总结报告提交文学社备案。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图篇二
尊重关爱教师,弘扬崇高师德
组长:xxx
小组成员单位:工会、团委、院办公室、四个系、二个校区、学管处、人资办、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
职责:负责本次庆祝活动的安排、组织、协调、准备工作。
1、筹备会议
筹备会议于9月1日与行政例会合开,活动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宣布活动方案,布置工作安排,及组织落实,规划方案。
2、环境布置(9月9日前完成)
(1)挂横幅3条。在院门口、教学楼、东院门口各挂一条(院办负责);
(2)庆祝教师节贺信。在院门口、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门口张贴(院办负责);
(3)板报。各教室统一更换主题为教师节内容的板报(各系、校区负责);
(4)广播室定时播放教师节的内容。(学管处、团委)。
3、庆祝表彰会(9月10日下午5点在阅览室)
(1)阅览室现场布置(含会标、桌椅摆放、音响、果品等)(9月10日上午)(工会、院办、学管处负责)。
(2)大会议程及准备工作
①领导讲话(局、院领导)并宣读贺信(院办负责);
②学生会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学管处负责);
③表彰先进(教务处、人资办提供证书、表彰文件);
④模范教师、学生代表讲话(工会、团委负责);
⑤文艺节目(教工、学生)(工会、团委负责);
⑥参会人员:局领导、院领导、各部门中层正职、受表彰教职工、各部门教师、学生代表。
4、学生庆祝教师节活动(9月1日——9月10日)(学管处、团委、各系、校区负责)
(1)组织专题班会、教师座谈会;
(2)(各班)向任课教师赠送贺卡、贺词或节日礼物;
(3)组织庆教师节字、画展览;
(4)组织志愿者结合值周学生清扫家属院环境卫生;到离退休教职工家中服务;
(5)其它庆祝活动各系(校区)可自行组织。
5、学院组织领导慰问生病、住院教职工。(工会负责)
6、给全体教师(含离退休教师)发短信祝贺。(工会、院办负责)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图篇三
为积极响应xx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节活动的号召,推进我校教育和谐发展,充分展示我校教职工的风采,丰富广大教职工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激励广大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以便今后能全身心的投入来x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事业中,大胆畅想教育梦,我校党政领导决定于20xx年教师节期间牵头组织开展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凝聚正能量,畅想xxx梦
xx
活
本文共计5493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 教师节班会方案及设计流程图(4篇)
本文2024-02-01 01:26:59发表“策划/方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54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