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思想感悟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情感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
屈原他在诗中热情的歌颂 三王 时代: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并特意举出历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隶傅说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吕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贩宁戚作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所谓 修明法度 ,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要依法办事,不可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否则就要遭到惩罚: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上天公正无私,要看谁有德行才给他帮助;只有那德行美好的圣君,才配管理天下,得到国土。
《离骚》写于屈原政治斗争失败之后,是一篇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诗歌。它通过反映屈原和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屈原在严峻的环境中和自己脆弱一面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尚廉洁、坚贞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所生活的怀王、襄王时代,是楚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时期。楚国自春秋中叶以来,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以庄王为代表的楚国统治者曾经屡次表示过统一中国的愿望,不断兴师北伐,问鼎中原。但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中原地区的很多国家由于进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日益强盛起来,而楚国则仍然处于贵族集团的腐朽统治之下,国势日见衰落。到屈原生活的时代,随着西部强国秦国加快统一中国的步伐,楚国已经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受到严重威胁。而以楚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只知一味贪图个人的享受,置国家存亡、民族安危于不顾。屈原形象正是作为这些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屈原虽然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中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坠入到“贱贫”的境地。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在世界史上也是先进的,但他强烈地把治国安邦之心系附在楚王身上,有悖于现实,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商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国神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感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得志之时,为国施才效力;他失意之时,念念不忘国家。他眷恋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长诗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在顺利的时候,他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愿与楚王共同振兴国家;在不利的时候,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矢志献身于祖国: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他虽然被流放荒野,而且明知 鲧婞直以亡身 , 謇謇之为患 ,却坚决拒绝要他明哲保身的劝告,始终是 忍而不能舍也 ,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直至《离骚》正文结束,本有天路可上的时候,仍然是恋国之情占了上风: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绝不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 - 尽管自己的祖国当时那么黑暗,那么衰弱,那么不能容他。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确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同时表现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最使人感动的,还是诗人那种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始终严格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虽然屡遭挫折,而不动摇: 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他轻视那种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的人,而表示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最后是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诗人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宁肯保持节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变节。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人们为进步、正义的事业奋斗、献身。
拓展:
离骚全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本文共计6953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离骚》的思想感悟
本文2024-01-31 00:33:28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