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
不朽的丰碑(精选3篇)
不朽的丰碑 篇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8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6年10月17日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走上了长征路。红军不怕远征难,8万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涉险滩,克服了千难万险,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经过两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抵达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将士展示了不怕失败、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红军将士又充分展示了不惧牺牲,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精神。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同学们,80年弹指一挥间。80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感受着知识的力量,享受着和平的幸福。这些都是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
80年后的今天,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在求学的路上,在探索未来职业梦想的途中,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我们应传承长征精神,勇于面对困难,不惧艰险,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努力拼搏,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不断奋斗。
同学们,在我演讲的最后,让我们共同通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缅怀80年前的英雄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朽的丰碑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初一8班的陈小璇,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时代的丰碑》。
196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学雷锋活动一浪高过一浪,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雷锋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带来了更大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着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因此,学习雷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呢?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首先就是搞好学习。雷锋10岁才上小学,16岁小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一个小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数次被评为各种先进,单是大会发言以及在报上发表的文章就有十多篇,雷锋日记更是编写成书在全国发行,被全国人民学习,他不刻苦学习,能发表文章,能出书吗?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社会,家庭条件优越,不需要种地、放羊,学校办学条件又这么好,我们更应当好好学习。因此,一心搞好学习,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其次,学习雷锋,要学会感恩。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是人民军队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党和人民哺育、培养了他,是他周围的人帮助、支持了他,他才成为英雄。在雷锋日记里,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对人民的感激之情,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人”。因此才有了“火车行了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生动感人事例。而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我们暂且不提感恩祖国,感恩人民,你是否为自己疲劳的父母做过一顿饭,倒过一杯水,你是否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你是否经常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义务劳动或公益活动……今天,我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我们要培养爱心,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精彩的世界,并养育我们;感恩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使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感恩社会,是它为我们创造了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感恩周围的每一个人,平时的一张笑脸、一声鼓励、一句安慰、一次帮衬,都是那么给力;感恩大自然,是你为我们提供了一缕缕温暖的阳光、一口口甘甜的清水、一颗颗饱满的食粮……有了这感恩之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人类也会因为有这种感恩之情,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繁衍生息。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上好每天的课,完成好每次的作业,做好每次的值日,珍爱学校和家庭环境,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其实这就是学习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同学们,愿雷锋精神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光,愿雷锋精神时刻滋润着每一位青少年的心田,哺育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
不朽的丰碑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私奉献铸丰碑。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崮云湖街道“五型”创建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怀揣着赤热的丹心,胸涌着澎湃的激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想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无私奉献是我们最大的快乐!随着区委王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人心,全区如期开展了“建五型机关、做五型干部”主题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渐从一项活动慢慢成为一种对待工作的方式和态度,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都积极的投身到这场破蛹化蝶的蜕变当中,崮云湖街道正在一步步的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曾记得,九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村落: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群众吃水也要到村里或邻家的井里去挑;孩子们赶好几里的山路才能到镇上仅有的几所小学读书;困难的群众一家几代人挤在祖上传下来的、用砖石垒砌的平房里历史赋予了我们发展机遇,让崮云湖走在了长清发展的前沿,20xx年随着大学科技园建设,崮云湖的机关干部们九年如一日,整体搬迁了十七个村,一万八千多人,同样的工作他们重复了十七次,大学科技园内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九个年头,3200多个日日夜夜呀,这其中有艰辛的汗水,也有酸楚的泪水,他们为组织群众搬迁贡献出自己的热情、自己的血汗、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对群众赤子般的爱。刚开始,由于群众对大学城建设有眼光上的局限性,许多群众看不到大学城在长期将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再加上群众浓厚的“故土情结”,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宅子”,尤其涉及到补偿金的分配问题,群众十分敏感,一些群众难免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为把工作做得具体而又细致,街道领导和机关干部们一起,从各村的村干部、党员入手
本文共计399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不朽的丰碑
本文2024-05-24 16:35:29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87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