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通用16篇)
民族团结 篇1
我是东买里乡中学教师常黎明,在这个民汉团结的大家庭中一干就是20xx年,学校形成的民汉团结的良好氛围,深深感染和教育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作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让我更加明确了民汉团结、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不算短的20xx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努力作民族团结的促进派,用心呵护着东买里乡中学这方纯净的天空,为我校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出了一份贡献。
不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我时刻关心着他人,关心着民族同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和少数民族同事相互信任,精诚团结,经常沟通、交流。学习上求实,工作上踏实,作风上朴实,为人处事诚实,坚持做到言行一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千方百计为学生、为家长服务,尽自己所能,为各族教职工排忧解难。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由汉、维、哈、回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教学中,我注重在自己的艺术教学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始终不忘对学生突出面对面的教育,用自己的言行、用身边的事渲染教育学生。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了讲团结、讲政策、讲法制,讲学习的工作作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进一步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形成了马列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记得我刚工作的那一年,我校的维语教师刀拉提同志因病无钱治疗,大家纷纷慷慨解囊1元、5元、10元不等,我想我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我,我就拿出了工资的四分之一50元,如果有其它哪位同志遇到困难或生病,我都会尽力帮助,前去看望,问寒问暖,每年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我都会和其它教师到各族教师家团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各族教职工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书画作品不断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民汉教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东买里乡中学湛蓝的天空描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民族团结 篇3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做好民族团结,要养成一种“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的习惯,更要养成一种“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的自觉。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尤其是在南疆工作的干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民族团结情怀已成为习惯和自觉。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践行这种习惯和自觉:帮助维吾尔族打工妹重新走进课堂,圆了大学梦;帮助身患白血病的维吾尔族男孩筹集爱心捐款49万元,使他重获二次生命……
民族团结情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把这种情感养成习惯、变成自觉,因族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距离感便会无形之中缩短、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逐渐会自然而然起来,民族团结的情感也会更加自然而然。真情是不带功利色彩的,它的溶解力最强,它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愤怒化为乌有。这种由于真情产生的民族互信,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坚不可摧的力量。
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就在于社会成员真情实感的实践,这种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用心去呵护,只有这样才会有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大局的全面稳定。
民族团结 篇4
同学们好!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中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看到不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用一种宽容心态去对待不同民族的人们。
要坚决杜绝狭隘的民族观,牢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身份决定了谁都不具有特殊性,所以要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借用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家别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谁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
本文共计1548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民族团结
本文2024-05-25 05:50:45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87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