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5-26浏览:2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精选15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1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2002/04/23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2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


本文共计33988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精选15篇)《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篇1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