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
《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精选16篇)
《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 篇1
《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
简析《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
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③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比喻和拟人本是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是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如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贴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拟人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如说“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形象而引人入胜。
另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
本文共计51724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
本文2024-06-01 04:50:57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0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