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回归写作本源
高考作文命题:回归写作本源
每年高考,作文命题都会成为社会激烈讨论的焦点,之所以出现此现象,主要原因为:一是作文为高考重头戏,其得分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高考成败大局;二是命题与阅卷的主观性特征明显,见仁见智,于是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赞美之声有之,各种质疑甚至全盘否定的声音也充斥其间。其中,一些观点与高考的功能、作文命题规律相悖,有失客观、公允,值得商榷。
科学性与导向性并存
当我们褒贬高考作文时,首先要厘清其科学性标准,这是甄别是非高低的逻辑前提。宏观地说,考试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环节,担负教育质量测量与反馈功能。考试可以检测某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而反馈信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环节。高考在检测中学教学情况的同时,更肩负选拔职责。于是,高考命题应遵循两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当然,具体到不同学科的命题与评价标准的制定环节,我们还应增加“有利于发挥考试科目、题型自身优势”原则。因此,高考作文的命题如何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独特作用就应该成为我们探讨命题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作文属于主观型题目,从命题到评卷的全过程都表现得十分突出:首先是作文命题人进行命题时的主观意图与文字表述的清晰度。这里存在命题人主观倾向性问题,也就是作文传达出的导向性。其次,考生的临场解读与构思写作。考生要通过命题所提供的文字信息解读其中蕴含的内容,条分缕析地斟酌题干要求,把握诸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等框定条件。再次,阅卷人对命题本身的把握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考生答卷的评价尺度。这时,阅卷人的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正确理解命题隐含的指向,还要以此准确判定考卷的水平。毫无疑问,以上三个环节的关键取决于命题本身的科学性,无论是考生的答卷还是阅卷人的评判尺度都必须牢牢建立于命题基础之上,受制于命题本身。因此,高考命题自身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的选拔功能决定了其命题原则是“区分”,是“众人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赛”,不同于日常的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过关”、“合格”考试,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就是把握合理的尺度,即“区分度”,也就是测试题目对被测试对象的某方面特性的区分程度。区分度高的命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区分度低的命题则难以甄别,被试之间得分差距不大;若命题的限制太少,过于宽泛,不利于评分;限制太多,束缚考生的思路,放不开手脚,好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前瞻性与哲理性、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
面对20xx年的高考作文,社会各界发出不同声音,有的围绕作文命题的导向性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就命题本身设计的逻辑严密性问题发表各自观点,众声喧哗交织形成争鸣局面。概括地说,质疑观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问题,一是命题本身的逻辑严密性问题。前者认为作文题过于“哲学化”,甚至有些“禅宗化”的色彩,有的认为诸如上海试卷所涉及的“自由”范畴命题过于成人化,&
本文共计518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回归写作本源
本文2024-06-05 07:01:18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