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2篇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2篇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方法一:
作文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的时候占有的分量是很大的,有的时候高考作文会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有的人会认为命题作文就不需要审题了,其实不然,命题作文也是需要审题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两种审题方法。
1、虚实转换,义理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例,某年福建卷题目《季节》,“季节”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如“收获的季节”,“特殊季节里的故事”等;虚指时,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2、添加因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因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对于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采用上面两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题目采用恰当的方法,然后确定自己的一个中心思想,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获得作文的中心。
审题方法二:
用一个审题立意的具体例子回答,看能否对你有一些帮助。
【文题】 黑格尔曾对人讲一件轶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抬头观望星辰时,掉进一个坑里,有人拉他出来,他说:“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有人嘲笑他,说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从这则轶事中你读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什么品质?这样的品质又能够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文题分析】 针对这个材料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述的角度。可以不妨从“材料”中设立这样的几个问题入手: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但也未必认识天上星辰,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对于别人的嘲笑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如何?——“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这是钻研的结果;“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是因为他研究的痴迷,是用志不分的表现……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范文】
痴迷方能成大器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痴迷地眺望星空,以至掉到眼前的坑里。这一举动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人嘲笑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而我却极其赞赏泰勒斯如醉如痴、凝神专注的精神,因为唯有痴迷,方能成就大器。
的确,泰勒斯很了解天上的星辰,当他掉到坑里,过路人将他拉出来时他对过路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谢谢”,而是“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他对天象的准确推测,正是他痴迷观察,用志不分的结果。假如他既望天空,又观脚下,一心二用,虽无掉进坑里的危险,却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
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除了他们的勤奋、毅力、
本文共计408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2篇
本文2024-06-05 07:02:37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6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