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精选2篇)
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篇1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复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目的:让学生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以便更好的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由日出升起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目的:让学生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定义、性质和判定
1.结合关于日出的三幅图形,通过学生讨论,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1)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如果⊙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线l与⊙O相交 d<r
(2)直线l与⊙O相切d=r
(3)直线l与⊙O相离d>r
三.例题分析:
例(1)在Rt△ABC中,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
①当r= 时,圆与AB相切。
②当r=2cm时,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③当r=3cm时,圆与AB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④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圆与斜边AB有一个交点?
四.小结(学生完成)
五、随堂练习:
(1)直线和圆有种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个数来定义的;这也是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
(2)已知⊙O的直径为13cm,直线L与圆心O的距离为d。
①当d=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②当d=13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③当d=6.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应用)
(3)⊙O的半径r=3cm,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 与⊙O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则d应满足的条件是
(A)d=3 (B)d≤3 (C)d<3 (D)d>3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的应用)
(4)⊙O半径=3cm.点P在直线L上,若OP=5 cm,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
(目的: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开放性思维)
想一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A(-3,-4),以点A为圆心,r长为半径时,
思考:随着r的变化,⊙A与坐标轴交点的变化情况。(有五种情况)
六、作业 :P100—2、3
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篇2
授课时间: 2004.11.17早上第二节 授课班级:初三、1班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7.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 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
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 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探
究
新
知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本文共计404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第六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文2024-06-05 12:03:10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6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