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通用2篇)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篇1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务。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中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思路
3.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习阶段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课题
通过播放音像资料,如《地球之歌》展示全球环境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通过音像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
全球性生态问题
通过图片展示全球性生态问题并指出我们的家园面临威胁,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1 这些环境问题影响到你的生活了吗?
2 你平时的行为是否影响到这些环境问题?
3 现在你如何理解“人定胜天”这句话?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联系自己周围环境的改变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环保 意识,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联系学生的回答,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提出问题:生物多样性包括的层次?
通过对问题: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讨论,引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展示有关冬虫夏草、红豆杉的图片讨论它们的药用价值,从而指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引导学生分析三副漫画“大树的哭泣”、“小鸟找家”、“大水后的感想”,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不知名的生物还存在潜在价值。
展示红树林、野生稻的图片和内容介绍,让学生尝试讨论:红树林、野生稻有哪些价值?
学生回忆有关进化的内容,进一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学生对图片和漫画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学生通过对已学知的回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结合图片、漫画和课件的演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指出我们需要通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这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让学生讨论有关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课前预习收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措施,课上讨论。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讨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
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否就等于不利用呢?列出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古文,让学生翻译成现代文说出所表达的意思,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古都有。
讨论问题欣赏古文总结古人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对古人思想的领悟,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播放歌曲《同在蓝天下》,再次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音乐欣赏中结束本节课
欣赏音乐、观看图片、总结有关知识。
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4.其他问题及对策
4.1 关于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的收集,需要学生课前通过书籍、上网等手段进行调查,并组织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进行介绍和交流。
4.2 课堂上展示的有关古文需要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翻译,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篇2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源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章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章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课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
本文共计10212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本文2024-06-05 13:07:04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6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