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1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理想》教学设计 篇1

  六、理想

  流沙河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  导语 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 :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课时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略。

  二、语言运用 

  1、   

  2、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


本文共计5424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精选12篇)《理想》教学设计 篇1  六、理想  流沙河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
点击下载文档
标签: # 理想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