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精选17篇)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篇1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一年级八班 王晓娜
(四主持人唱《感恩之歌》上场)
主持人1.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主持人2.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主持人3.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主持人4.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生 齐: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主持人1.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
生齐: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主持人2.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
生齐: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主持人3.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
生齐: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主持人4.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
生齐: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下面请欣赏一.八中队带给大家的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主持人1.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主持人2.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主持人3.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主持人4.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生齐:它就是——“妈妈” 下面请欣赏古诗朗诵《游子吟》。
主持人1.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主持人2.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主持人3.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主持人4.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齐: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下面请欣赏古诗朗诵《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主持人1:妈妈的爱,让我们难忘,有一个人却像妈妈一样带给我们无限的关爱,他是谁?生齐:老师。
主持人2:老师的爱,像太阳一般温暖,像清泉一般甘甜。
主持人3: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
主持人4:老师,让我们真诚的对你说一声:
生齐:老师,您辛苦了!
主持人4:下面请欣赏李商隐的《无题》。
主持人1: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说感谢之话,怀感动之情,做感恩之事。
主持人2: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
主持人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
主持人4:下面一首好听的《感恩之心》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齐唱《感恩的心》
一.八中队诗歌朗诵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篇2
“感恩的心,与爱同行”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背景:
作为农村小学,班上留守儿童比例很大,常常感受不到更多的亲情,容易产生情感的困惑,和父母情感疏远,对老师有逆反心理,对同学有戒心。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自卑心理,怨恨父母,和同学交流很少,由于家长补偿性的娇宠,导致了任性、自私和同学关系处不好。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习压力增加,自我意识增强,后进生和成绩优异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明显淡漠,班级出现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有所下降的症候。
活动目的:
1、为了擦亮蒙尘的童心而不致麻木,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健康成长。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亲身参与其中。用爱呼唤爱,用真情点燃真情,解开心里的疙瘩,释放压力,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健康成长,提高班级凝聚力。
3、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陈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同情体验达到感恩的教育效果——增加学生的对感恩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成长。
活动目的:
1、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健康成长。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亲身参与其中。用爱呼唤爱,用真情点燃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健康成长,提高班级凝聚力。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讲一个真实的情感故事,匿名写一小纸条表扬你最佩服的同学的小纸条,为你做错的事写封致歉信,为老师折只漂亮的千纸鹤,里面写上祝福的话。
2、收集有关感恩的成语和名言。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本次班队会主题
“感恩的心,与爱同行”。
二、理解“感恩”。
请听两则新闻。(知恩不报的两则新闻故事)
《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这些受助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说一声“谢谢”;有些认养过的孤儿,见了认养人,竟然故意绕道避开,满眼冷漠,毫不在乎。
《被救者冷漠,死者母亲孤独无助》:18岁的张某为了救一名被歹徒纠缠的同学,被歹徒刺死。同学得救了,而他却永远地走了
本文共计29233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诗歌朗诵《感恩的心》
本文2024-06-05 14:42:22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