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通用14篇)
课后反思 篇1
下午上课时,全部内容临近尾声时我发现有些孩子坐不住了(一年级),这时内容没有完全上完,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但我有感觉再继续我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会“回不来”,心已经走了。这时我听到了铃声,我们离学前班很近,我就做了“倾听”的动作,让小朋友跟我一起听铃声,然后皱皱眉说“老师好象不太喜欢这个声音……,小朋友有什么好的点子吗?“小朋友们一下子来劲的,有的说可以用打呼噜的声音,有的说要歌声,有的说要狼叫,警报,还有的更直接,建议用很可爱的声音直接在喇叭里喊”下课了,下课了——“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做一些很有趣的动作,象开玩笑一样进行点评,还请小朋友们模仿自己设计的铃声,大家开心极了,十分钟好象变得特别短,最后我发现设计铃声的环节居然跟我们这课内容中的音色能挂上钩,就正好来个很”方便“的小结,小朋友们也高兴,出教室时还口中念念有词!我的感受是有时不必太拘泥与一些规矩内容,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容讲到自认为很透,抓住一些小小的细节开展教学,让孩子换换口味,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有变化地开展教学对孩子们很重要,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过分方正了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课后反思 篇2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其实已经在其它班级上了节课,只是效果不满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一个差班的课。如果不采取点措施,课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变成这种惨状。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因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从大道理讲起,这样他们一定会很抵触。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课后反思 篇3
数学活动《变得一样多》。对于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通过数一数或者一一对应的方法对5以内的物品进行比较多少。本次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添一或者去一时的两种物品变得一样多。
在本节活动中我先出示了4颗青菜和5只兔子,然后让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复习前一学时的比较多少。在核心环节让幼儿自己思考发现变得一样多的方法,在这个环节让幼儿了解添一可以换一个圆圈表示,去一可以用一个斜杠表示。最后通过操作让幼儿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纵观整节课,本节课上由于我想把时间控制在20分钟,因此在课上都是教师讲为主,没有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实际上本节课上孩子已经能够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害怕放出去收不回来就控制了孩子的讲话的权利。比如在学习添一可以用一个圆圈表示时,我是现提出问题少一只怎么办呢?孩子回答:可以再增加一只小兔子。接着我就把话接过来:对,我们可以画一个圆圈来表示一只小兔子。在这个环节就没有给孩子表达讲述的机会,实际上可以这样表达:师:少一只小兔子怎么办呢?生:可以再加上一只小兔子。师:对的,你真聪明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只小兔子,可是我们不会画小兔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呢?通过进一步的提问让孩子自己提出:以画一个圆圈来表示一只小兔子。对于去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讲解。
另外,在幼儿出现错误资源时教师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发现,去解决。出现了错误资源说明孩子对这个知识点还不够理解,那教师就要让孩子去跳一跳,让孩子在对比对错的过程中发现怎么做。在操作环节教师在巡视的时候要做到对样本心里有数,对的样本有哪些,错的样本有哪些,在评价的时候就要突出差异资源,发现错误资源,交流的时候要让孩子呈现思维的过程,同时要关注下面小朋友倾听习惯的培养,同时生生之间也要有互动。
课后反思 篇4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数学课上起来有点乏味,有点挑战,但是我却喜欢上了上数学课,在与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一起探讨的时候,我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昨天是我们大班组调研,因此,我又设计了一堂有趣的数学课:《看谁抓得多》。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四个步骤。(1)幼儿每抓一次东西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2)老师演示正确的记录方式;(3)幼儿根据老师演示的记录方法,再一次进行;(4)教师小结整个活动。首先我觉得在第一环节中,让孩子们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记录孩子们的兴趣很浓,不管孩子们的记录方式对不对,但是孩子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进行。在第二环节中,老师示范正确的记录方法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观看,纪律也比较好!第三环节是让孩子们通过看老师的正确记录方式后,再一次进行活动。我觉得在这个环节里有许多的不足地方:1、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2、孩子们的操作材料太少,可能只限于吃的,应该玩的也要有;3、教师只是一味的示范过程,没有启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后就是教师小结整个活动,结束部分。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问题最大的就是,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都是跟着老师步子,一步一步走,而没有更好的拓展孩子们的想象,老师应该放手,大胆的鼓励孩子们有一个自己创造想法的平台。
开展完这个活动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孩子必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无
本文共计1460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课后反思
本文2024-06-05 14:59:13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