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历史教学反思 篇1
片断(一):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二):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历史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
本文共计3631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历史教学反思
本文2024-06-05 14:59:18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