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5分钟)

  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 “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3、再读

  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视纠正点拨。

  4、三读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导: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组内交流,老师鼓励展示。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本文共计3938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3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