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详案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范进中举》教学详案

《范进中举》教学详案(通用16篇)

《范进中举》教学详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2、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 指导预习、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7)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


本文共计6921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范进中举》教学详案

《范进中举》教学详案(通用16篇)《范进中举》教学详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