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2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本文共计4943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2篇)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