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1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

  ⑶ 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揣摩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 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⑴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⑵ 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解决办法:

  ⑴ 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⑵ 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学生交流,自由述说听诗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读。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⑴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


本文共计4998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通用13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