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教案
有关文言文教案(精选14篇)
有关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 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 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3、《劝学》中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有关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
本文共计4431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有关文言文教案
本文2024-06-05 16:24:05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