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 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 “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 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1、 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
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
本文共计8077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本文2024-06-05 16:31:01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