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2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16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18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关于写作时间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

  (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

  注:《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

  (《语文学习》XX年11月,作者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


本文共计5557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16篇)《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18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上一篇:《陈情表》下一篇:祭十二郎文教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