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2

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2篇)

读后感的写作 篇1

  一、文题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2005年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 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 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  。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 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 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 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 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 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 杨子洲

  门外是漆黑的夜晚,寒冷的风,门内是温暖,光明与舒适。这时的你,正在摆弄篮子里的糖果。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这时,你会怎么做?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然而,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那就大不一样了。人们会大惊失色,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从“猫眼”中窥探防盗门外的情况,好像大敌当前一般。中国人有如此的老鼠一般的性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


本文共计8601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2篇)读后感的写作 篇1  一、文题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2005年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
点击下载文档
标签: # 读后感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