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5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精选6篇)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篇1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读诗问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古诗词诵读部分选录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我在教学过程 中产生了两点不同的看法,与大家同议:

  首先,课文中关于夜郎的注释令人不解。

  课文中注释[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夜郎]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照此注释来理解,诗人的意思要误解了。作者是因为同情王昌龄的遭遇而作,表达的是对王的担忧和思念,故而“寄愁心与明月”既然如此,则忧愁之情当到王所之处,可按课文注释,“随风直到夜郎西”就与王的“龙标”擦肩而过了,又何以表达思念之情,又何以让王知道呢?因此,我感觉课文注释有不妥之处。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延边任民出版社的《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资料,我觉得对“夜郎”应加以详细交代。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说法“泛指西南边远的地区。”或者延边人民出版社的说法“唐代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有三个,本篇所说的夜郎在今沅陵县境,龙标在夜郎的西南方。” 较为妥当。

  其次关于“风”。我上课在跟学生讨论时,让学生思考过,既然“我寄愁心与明月”,又何来的“随风”呢?学生争论不休,但终无结果。我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同上)发现它用的是“君”字,它所依据的版本是:《〈四部丛刊〉影印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三》。而且从意义上,“君”字较“风”字亦较易理解。 “我”把忧愁、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她带着“我”的关心、思念随“你”一直到“你”要去的地方,就能更好的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同情之心了。(2005-1-4晚家中)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篇2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i•抄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本文共计13764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精选6篇)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两点看法 篇1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读诗问源...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