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
“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通用12篇)
“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 篇1
崔忠建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而要突出这一方面,必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恐怕也是如此。)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最终逼迫秦王就范。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这一个“为”字,是极其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为赵王击缶?是怕赵王?自愿?还是……?读史读到这段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样,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赵国自然就更胜秦一筹了。
历来我国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简约而微显大义。更何况司马迁是此中名手。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或者给学生讲解时须细心体会这类细小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赏阅古文的素养,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 篇2
复习要点
1、学会划读文言文
高考考查的史传类文章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
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
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官职:赵将,
事件内容:战功赫赫新官职:上卿
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
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2)与王诀别
新性格:深谋远虑忠君爱国
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
事件内容:负荆请罪新性格:知错能改
人物:蔺相如简历:赵人也身份官职: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时间:臣尝(曾经)有罪
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
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新地点:赵王宫
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
(3)请缨出使秦国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
事件内容:献璧取璧持璧欲击柱
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事件内容:送璧归赵
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新地点:秦廷
事件内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新官职:上大夫
事件⑦:时间:其后地点:渑池
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事件⑧:时间:既罢地点:归国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
(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
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
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归纳层次结构
事件①—⑥概括为完璧归赵,事件⑦概括为渑池相会,事件⑧概括为负荆请罪
2、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缩
将加点的字和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
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
本文共计60054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
本文2024-06-05 16:47:15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