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通用12篇)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2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分)
2.课文中“ ”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2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腠理( ) 立有间( ) 汤熨( ) 骨髓(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不治将恐深(将: )
⑵居十日(居: )
⑶桓侯不应(应: )
⑷桓侯又不悦(悦: )
⑸故使人问之(故: )
⑹司命之所属(属: )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2分)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
扁鹊:
蔡桓公:
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
第二部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
1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
1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
本文共计3361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本文2024-06-05 16:53:48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