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通用13篇)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 篇1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
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 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讲点词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宜讲古汉语知识,更不能把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
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
三、教学本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四、本文练习题编排的顺序,可供安排教学程序时参考。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
本文共计3409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
本文2024-06-05 16:55:03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