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教案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第5课《孔乙己》教案(通用13篇)

第5课《孔乙己》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教学重点

  抓“半”字,感悟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预习指导:

  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上课前  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去体味小说复杂的情感内蕴。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快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自由读课文,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3、交流:

  ⑴交流生字词

  ⑵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再读,抓“半”字,感知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1、出示再读要求,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2、学生按要求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4、师生交流

  ⑴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进行评析,认识孔乙己。

  指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理解

  ⑵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示:

  半懂不懂

  苦读半生,“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打了大半夜, “被打折了腿”

  身份各一半

  半途而废

  肉体死了,可灵魂的一半

  却还留在人间

  ……

  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对“半”字的理解,抓住“半”字分析人物的思想。

  (四)、思考:导致孔乙己的“半”字人生的原因有哪些?

  1、分四人小组组讨论

  2、交流后,教师总结

  ⑴封建的科举制度

  ⑵国民的劣根性

  (五)、抓“笑”字,体会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

  1、找出文中有关“笑”的语句,理解文中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文中人对孔乙己的嘲笑,体会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

  2、播放《孔乙己》片断,谈感受。

  (六)、总结课堂学习。

  总结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走好人生路

  (七)、课后作业

  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第5课《孔乙己》教案 篇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


本文共计5140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第5课《孔乙己》教案

第5课《孔乙己》教案(通用13篇)第5课《孔乙己》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