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 至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客 至

客 至(精选2篇)

客 至 篇1

  梁世桢  

  杜甫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步骤 :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明确:蓬门(蓬门荜户  蓬筚生辉)

  四、鉴赏

  1、 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

  明确:拜访我

  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3、“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4、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写出此联含义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6、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友情深厚

  7、尾联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

  板      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

  作者邮箱: 

客 至 篇2

  教学目标: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本文共计5192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客 至

客 至(精选2篇)客 至 篇1  梁世桢   杜甫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
点击下载文档
标签: # 客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