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石壕吏(精选16篇)
石壕吏 篇1
一.题解: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在兵荒马乱中流亡。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因此人称“杜工部”。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提示了社会的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各种诗歌体裁都运用得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练,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诗歌的高峰,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领读注释①
二.范读课文
1.正音: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写作方法?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2)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3)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7.字数不少于500字。
99.6-21集体备课
石壕吏 篇2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 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 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 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 察作者之情
四、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 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 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 ——毒
听老妇之诉 ——苦
察作者之情 ——忧
石壕吏 篇3
杜甫
石壕吏 篇4
泸教版《石壕吏》教案3
.《石壕吏》教案2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译文
《石壕吏》rm音频课文朗读
《石壕吏》ppt课件
《石壕吏》ppt课件(1)
石壕吏 篇5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 材 分 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
本文共计4966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石壕吏
本文2024-06-05 17:52:55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