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露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小露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3篇)
《小露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质。
能力训练点: 1﹑培养独立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渗透点:
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情感的种子,鼓励学生去追求美,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认识并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小动物头饰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谁来说一说小露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美丽的小露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小露珠的足迹吧!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画(夜幕降临,小露珠形成)(黎明,小露珠有黄豆粒那么大)指导学生看图。
夜幕降临了,可爱的小露珠出现了。瞧!它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课文第1自然段写的就是小露珠形成的过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这一段,看谁能把图上的情景读出来。
2、学生读课文。
3、指名读,齐读,要求把小露珠形成的有关词句读得慢一些。
4、练习用“……越来越……”说话。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最重要的目的,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设置模仿作为中介环节,有梯度地安排了用词构句的语言训练,从模仿渐入创造佳境,一步一步登上习得言语表达经验的台阶。】
(二)、学习课文第2至5自然段。
1、早起的小动物看见了小露珠都和它打招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至5自然段:有哪几位小动物看见了小露珠?
2、指名回答。
3、出示动画1
(1)看,小青蛙一蹦一跳地来了!
小青蛙对小露珠说些什么?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评价,齐读,要求读出友好、赞美的语气。
4、出示动画2
(1)小蟋蟀爬来了,它又会怎么说?
(2)学生同座位互读互听。
(3)指名读、分组读。
5、出示动画3
(1)小蝴蝶飞来了,它会怎样和小露珠打招呼呢?
(2)各人默读,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名读,学生评价。
【通过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品词悟情,揣摩小露珠的美感所在,想像画面,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形象,进而能感情朗读,练习对话,将无声的词语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意在使文中内在的情趣和读者自身的情趣相得益彰,达到审美愉悦的较高境界。】
6、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师板书: 闪亮 透明 圆润
7、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这部分内容。 你们想不想模仿小动物的语言、动作为大家表演一下。现在请大家戴上头饰,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这部分内容。(小组合作进行表演、抽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情感是表演的生命。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声情并茂,对课文的角色进行了很深刻的体验。】
8、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合作表演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再来想一想那仅仅只有这3种动物喜欢小露珠吗?
不是,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三)、指导阅读第六自然段。
1、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除此之外,还有谁也喜欢她呢?(植物)下面就请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思考一个问题:植物们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言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初始的感悟与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内涵。】
2、植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生回答找出的句子)
(1)有一个词语说明小露珠在霞光中很美(光彩熠熠);(理解光彩熠熠)“熠熠”是形容闪光发亮。指颜色和光泽闪光发亮。这霞光中的小露珠更美了。
(2)装点得格外精神。
“格外精神”是什么意思呢?(特别有活力,十分神气。)这一段中还有一个词和“格外精神”的意思差不多,是什么?(生机勃勃) 谁能来具体说说小露珠把植物装点得怎样精神?
指名回答“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你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课件出示句子)你们看看这句话,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比作“俊俏的小姑娘”“小露珠”比作&ldqu
本文共计3196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小露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2024-06-05 18:03:19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