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
《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通用4篇)
《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 篇1
前两天上了《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感觉自己还不能很老练地处理一些课堂突发事件,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一节课给我留下的一些遗憾。
“说一说”这一环节,我以欣赏图片导入,并示范说了几个。在学生说的时候出乎我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得很好,比如说到他的水彩笔有24种颜色,数学书有104页,一年有365天……其实,这些都是他们平时的生活积累,而我错失了适时表扬他们的机会,此为一大遗憾!
猜数游戏也是遗憾。在新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也曾玩过这个游戏,那时玩得很开心,学生猜得也精彩,那天可能是太紧张了(站在讲台前,学生可能比我还紧张)。看来,我解决这类意想不到的事情的能力还得提高。
在“猜一猜”这一环节,当我让学生抓蚕豆时,在六班试上时,学生很快就抓好,并且迫不期待地问同桌:“猜一猜我抓了多少粒?”当我叫他们先猜一猜自己抓了多少粒,再数一数实际抓了多少粒后汇报时,有猜得接近的学生是一脸的高兴,也有猜得相差多的学生带着惊奇的语气说:“我本来想它是27粒,没想到现在变成16粒了!”(那种语气好像是——哦!原来我猜得太多了,我一把抓不了这么多!)再猜抓一把花生的粒数时就比较接近自己抓的粒数了。而在那天上课时,当我叫他们像老师一样抓好一把蚕豆,还没等我叫他们猜一猜抓了多少粒时,抓得快的小朋友就已经在数了。估计他们是猜到我会叫他们猜自己抓的一把蚕豆会有多少粒?所以这么做是想——当老师要我猜的时候,我就一定能猜对了。(他不是在猜蚕豆的粒数,而是在猜我要的答案啊!)这又是一个遗憾,我平时教学的遗憾……
《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 篇2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 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 篇3
前几周,我执教的“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
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还在哪见过数?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数的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争先恐后的表现。学生在收集和 本文共计533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我们认识的数》教后感
本文2024-06-05 18:35:05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