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1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 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

  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咱们平时写文章也


本文共计3560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导入:质...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